(资料图片)
昨天,首个全国生态日上海主场活动在崇明举办。记者从活动上获悉,上海已初步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,PM2.5年均浓度下降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,主要水体水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。
承办本次全国生态日上海主场活动的瀛东村坐落于崇明岛东南端。这个曾经“潮来一片白茫茫、潮退一片芦苇荡”的渔村,近年来依托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发展机遇,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,推动生态养殖、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联动发展,打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,实现村民增收、村集体资产增值,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。
“近些年很多鸟都回来了。”在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讲解员介绍,“7年前来过冬的小天鹅只有60多只,今年年初已经有2900多只了。”经过我国的东亚—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路线中最拥挤的一条,而崇明东滩正是这条路线的中点,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。由于湿地生态恶化,途经东滩的鸟类数量一度显著减少。近年来,保护区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目标下,不断加大管护基础设施建设,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,提升精准化管理水平,并推进重大生态修复项目。作为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之一,鸟类数量和种类的升高见证了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显著成效。
不仅在崇明,党的十八大以来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贯穿在上海整个发展过程中,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。
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扎实推进。初步构建碳达峰碳中和“1+1+N”政策体系,能源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,绿电占全社会用电比重上升至36%,2010年以来,上海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均超过50%,截至目前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约120万辆,轨道交通总运营里程达831公里,两项指标均为全球城市第一。
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“蓝天幸福感”显著增强,2022年PM2.5年均浓度达到25微克/立方米,为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;“碧水保卫战”连连告捷,2018年基本消除黑臭河道,2020年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,2022年主要水体水质优于Ⅲ类比例达95.6%,为历史最好水平。
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。高标准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,持续保护好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名片、长江绿色发展标杆。全市公园数量从2017年的243座增加到2022年的670座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8.8平方米,到2025年将建成1000座公园。
除全国生态日上海主场活动,各相关单位、各区还举办了多项配套活动。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徐汇区人民政府,指导举办“2023年全国生态日上海宣传教育暨首届上海生态环保艺术节活动”;市绿化市容局指导辰山植物园、古猗园开展了生态日现场宣传活动;市规划展示馆、市自然博物馆、世博文化公园等结合自身特色组织相关活动;各区还选择区域内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的街道或社区点位,开展现场宣传活动。
(文章来源:解放日报)
下一篇:最后一页
北京市发改委等八部门印发《关于助企纾困促进消费加快恢复的具体措施》(以下简称《措施》)。7月7日,五部门联合召开发布会解读《措施》内容
白酒新国标实施一个月后,不少酒企也纷纷推出适应新国标的光瓶酒新品。7月7日,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各大商超时注意到,光瓶酒货架上的产品包装
7月8日,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2021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业统计报告,2021年北京接待市民在京游人数1 26亿人次,较上年增长45 9%,较2019年
5月14日,郑州经开区第五大街一地铁口,一个核酸采样舱已布点就位,市民有序进行核酸采样。郑州经开区宣传部供图近日,河南省发布《河南省
稳就业保民生。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,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承办的河南省2022年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将于5月16日启动,持
X 关闭
X 关闭